加强企业交流 促进工业产业发展
然而,与社会主体的转换相一致,现代社会的主权者不再是王族、诸侯或皇族,而是公民。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1936年他和斯诺谈话时回忆说: 我八岁那年开始在本地一个小学里读书,一直在那里读到十三岁。
孔子的保守思想在他看来显得不合时宜。26.李锐:《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5年。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主张民主与科学,但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却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其结果是对传统文化不断进行非理性的批判,与五四提出理性科学的原则背道而驰。在他的著作讲话中,经常引用孔子的话,并对他进行评价。他除了读经书外,开始接触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并涉猎外国的自然科学、外国史地等西方新学书籍。
汉初崇尚黄老,与民休息,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一直为统治阶级所提倡。在1974年1月25日召开的中央、国务院直属机关的批林批孔动员大会上,谢静宜曾谈到这个过程,当我们向毛主席汇报林彪也有孔孟之道的言论的时候,主席说,噢,凡是反动的阶级,主张历史倒退的,都是尊孔反法的,都是反秦始皇的。如果确实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要全面反思自己既有的价值判断,摒弃推己及神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墨家还曾批评儒家引以为豪的人文主义天道信仰是执无鬼而祭之的虚礼,儒以天为不明,以鬼不神,天、鬼不说,此足以丧天下。如果上帝有意愿制止恶,却没有能力作为,说明祂不是全能的。如果上帝愿意制止恶,也有能力制止恶,而恶仍不得制止,说明祂不是全知的。以人文主义的标准随意截取、阐释经文,而非遵循正统神学对经文的解释,由之造成的神学上的纠纷,不独在基督教,也在伊斯兰教、犹太教甚至佛道信仰当中。
有求必应的信仰是最低层次的信仰 普世诸宗教传统中,最低层次的信仰,就是要求有求必应的信仰。约伯依然坚信不疑,于是上帝很高兴,又让他生了七儿三女,还让他加倍地发财。
我们若把恶替换成现实的苦痛、磨难、试探和罪愆,多少就能明白罗尔为救女儿生命、不惜与神为敌的复杂心态了。联系天志说,就是完整的因信称义:信则能有义,信则能知义。孔孟儒家标榜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或者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血脉传承,也是出于一种心理补偿机制,要在来世存留肉身虽死精神不灭的证据。为虔敬侍主而不惜撕裂家庭关系,或情有可原。
儒家基督徒所持人文主义耶稣信仰,其最大的问题在于断裂式的读取经文,常常溢出《圣经》而在解经上自行其是,重视伦理的应然而不重视经文的实然,对经文诠释的标准是以自己人生哲学和日常经验为依归。在墨家看来,对于迎合人们内心贪欲、狂妄的学说而言,并不需要在理论上完成论证或者批驳,而只需要提供一个松弛的理由即可自我证成,实际是帮人们提供一个借口。他没有将苦难全然交托给上帝,反而让上帝成为自己灵里的负担。那么墨子究竟怎么看待德福不一致的问题。
迷信就不是敬虔,狂热则缺乏理性。按照《约伯记》的讲法,现世德福不一致的问题,必须跃进到上帝宝座的位置上才能得到最终解答。
真正的信仰者,应该全面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并非上帝应该满足我,而是我们的行为应该遵循上帝的法度。在《圣经》中,约伯也曾质问上帝为何此世义人受苦,恶人亨通。
他说:上帝为什么允许魔鬼这么干?被魔鬼灭掉的儿女,不是用草喂养大的牛羊,那是用慈父之爱一天天抚养大的,上帝就算还约伯一百个儿女,也补偿不了父亲失丧一个孩子的伤痛啊。(事实上,已经有不少人批评罗尔在接受采访时声称深圳房产留给儿子以后成家坚决不卖来女,是中了儒毒)。众所周知,在大部分有神论宗教尤其是亚伯拉罕诸教中,对善恶、荣辱、得失的判断皆是人类的价值判断,不是对事件的事实判断。鬼神之所罚,无大必罚之。墨子最反对执无鬼者,可见其不是无神论者。这是一个神学解经上的常识。
《约伯记》中约伯最终接受上帝的恩宠,绝非出于默认,而是出于释然。罗尔事件发酵至今已成社会热点,但质疑方和同情方之间都没有针对事件中的那篇爆款文《耶稣,别逼我做你的敌人》进行人文解读。
罗尔在《耶》文中写到:耶稣,你要是不让我女儿活蹦乱跳地回到家中,你要是让我父亲未能体会到我的孝心,就悲凉地离世,我就不信你了,必将做你永远的敌人,你别用地狱吓我,我不怕。《墨子.明鬼》篇里记载了东周时代民间流传的神话,多是讲述恶君恶臣被鬼神惩罚,明君义人为鬼神奖赏的故事。
同时,儒家基督徒罗尔的信仰不像样,则是需要牧养他的教会和研究基督教的学者、信徒去认真正视的。即便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也要发现与顺应天道。
一些如罗尔那样神学根基不深、教会牧养缺乏的儒家基督徒,难免会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信仰动摇,有的信徒因此而叛教、离教、反教,埋怨上帝只是如同孔庙道观佛寺里面享用信徒冷猪头供奉而不办实事的泥制偶像。施恩而求报偿是儒家式思维的缺陷 从墨学之维的角度考察罗尔的思想处境,我们对儒家基督徒的人文主义耶稣信仰,就能够看得更加清楚。可见,罗尔毕竟不是约伯,也绝对成不了约伯。说明他只是一个儒家,还不是真正的基督徒。
基督徒所谓的谦卑自限,因为荒谬所以相信、耶路撒冷与雅典何干(德尔图良),本是要教导人明白理性和知识的有限性。进入专题: 罗尔事件 墨学 。
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圣经.旧约.约伯记1:21》)。施恩而求得到报偿,是儒家式思维的缺陷。
善不得赏,恶不得罚,是现世生活的常态。为免地狱火刑而取进攻性传教模式,则未免急功近利。
墨子说:现在有一个人,他的贤能胜过你的十倍,你能十倍地称誉他,而只是一次称誉自己吗?这人回答说:不能。挚爱的亲人离世、良善的朋友重病、诈伪的敌人亨通、奸邪的小人得势、公义之士被羞辱被压迫、对神的祈求不蒙应允,此世和来世德福不一致的悖论,皆关联神义论和酬报神学,历来为神学伦理学的焦点。依照罗尔此种解经方法,则在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故事中,如果排除最后天使营救的情结,即亚伯拉罕真的杀了以撒献祭上帝,则上帝无疑具有品德上的亏缺,和其从不试探人也不叫人受到试探的律令是相反的。有鉴于此,儒家基督徒罗尔的思想困境,只能从墨学中找到解决方案。
罗尔爱女之心恳切,是值得所有人同情和理解的。罗尔事件中关于民间慈善互助机制的反思,也需要有识之士继续思考。
对推己及神推己及人的批判,构成墨家辩学的基础。古希腊无神论者伊壁鸠鲁曾提出著名上帝悖论,他以人类逻辑理性质疑上帝全知、全能、全善的本性:如果上帝有能力制止恶,却不作为,说明祂不是全善的。
罗尔说:耶稣,你要是不让我女儿活蹦乱跳地回到家中,你要是让我父亲未能体会到我的孝心,就悲凉地离世,我就不信你了,必将做你永远的敌人,你别用地狱吓我,我不怕。依此认知图景去信仰上帝的基督徒,哪怕修身再严谨,事功再完满,也难脱儒道信仰和中世纪天主教中以个人德行换取来世幸福、天国门票的类似功过格、赎罪券的信仰层次。